破解大学生“择业难”“慢就业”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20-01-14 20:33:10

  根据教育部官网信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新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就业促进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支撑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总体稳定。不过,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省人大代表、正定县职教中心教师王海侠表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的“择业难”“慢就业”等新问题、新趋势,也需要关注重视。

  “破解大学生‘择业难’‘慢就业’等问题,需要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入手。”王海侠代表认为,政府和学校都需要提供更加精准化的促就业举措,包括就业管理、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等。

  “要引导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要求的匹配度。”省政协委员、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朱立杰认为,在设置专业、使用教材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举措,及时将市场需求、产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还要加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解决就业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就业市场对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开展创业服务,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支持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朱立杰委员认为,“要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向毕业生普遍推送政策清单、服务清单、服务机构联络清单等。”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新问题,还要强化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王海侠代表建议,省会及以下城市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加强招聘领域监管,严肃查处“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以求职、就业、创业为名义的信贷陷阱和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一些代表委员还认为,高校应当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同时培养同学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及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加科学地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

  制定优惠政策,增强基层一线吸引力

  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各种鼓励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目光投向基层,就业心态更趋理性、务实。同时,不少毕业生对此心存疑虑。如何让大学生在基层更有获得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这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通过多年观察,省人大代表、邢台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授陈凤珍发现,凡是高校和地方政府互动良好的地区,基层就业人才的流失率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在良好互动过程中,学生有了较为充分的渠道了解基层、去基层见习;另一方面在去基层工作后,有利于学校为毕业生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关怀。

  陈凤珍代表还发现,优惠举措越明确、优惠力度越大的地区,基层就业的情况越好,注重长期职业发展的优惠举措对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促进作用较大。她建议,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明确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减少毕业生对基层就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担忧,消除毕业生在基层和非基层地区之间流动和职业转换的各种制度性障碍。

上一条:为国家建设培育更多“蓝领”人才 下一条: 2019年人社年终盘点: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279万人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乐动(中国)-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 版权所有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23000号 邮编:250104 电话:0531-66772079